近日,奉賢區6所新建學校的后廚陸續向公眾開放展示,其中第一小學校的食堂管理引人關注。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校園食品安全始終是家長和社會關注的焦點。通過對第一小學校后廚的實地探訪,我們看到了規范的流程和潔凈的環境,但結合當前食品安全新形勢,仍可提出以下改進建議,以期為奉賢校園食品安全的全面提升獻計獻策。
一、后廚現狀:規范與亮點并存
第一小學校的后廚嚴格遵循“明廚亮灶”標準,實現了烹飪區、洗消區、倉儲區的物理隔離。食材采購實行供應商準入制度,每日蔬果均經過農殘檢測;餐具清洗采用高溫蒸汽消毒,并建立了48小時留樣制度。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風險,值得肯定。
二、現存問題與改進建議
盡管基礎管理較為完善,但仍存在提升空間:
1. 引入智慧監管系統
建議在現有監控基礎上,增設溫濕度自動監測、人員操作規范識別等智能模塊。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采集冷藏設備溫度、油煙濃度等數據,一旦異常立即報警,實現從“人防”到“技防”的升級。
2. 建立家長參與機制
可每月設立“家長監督日”,邀請家長代表參與菜單制定、食材驗收等環節。同時開發食品安全溯源小程序,讓家長隨時查看食材來源、檢測報告等信息,構建家校共治的透明化管理體系。
3. 加強從業人員培訓
建議與區市場監管局合作,定期開展食品安全應急演練和營養配餐培訓。特別要加強對季節性食品安全風險(如夏季微生物滋生、冬季諾如病毒等)的專項培訓,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4. 推廣食育文化建設
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可開設“食品安全小課堂”,通過實踐課程讓學生了解食品儲存、餐具消毒等知識,既培養健康飲食習慣,又形成校園食品安全的群眾監督基礎。
三、長效機制建設建議
奉賢區可借新建校舍之機,建立區域聯動的校園食品安全管理平臺,實現6所學校數據共享、風險共防。第一小學校作為試點單位,其成功經驗可通過標準化手冊的形式在全區推廣,最終形成“一校創新、全區受益”的良性循環。
校園食品安全無小事。通過技術賦能、社會共治、文化培育三管齊下,奉賢區第一小學校完全有能力打造成為長三角地區校園食品安全的標桿,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